2024年4月28日,大连海事大学高端智库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召开《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2024)》编写组工作会议,推进2024年报告编写进程,谋划出版前重点工作安排。原联合国国际海洋法庭法官、大连海事大学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高之国教授、我校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大连海事大学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瀚教授出席会议,会议由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胡明久主持。 高之国高度赞扬了海大智库在聚人心、定目标、产成果方面的务实作风,肯定了《报告(2023)》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报告(2024)》编写工作进展。就各章节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年度主题和热点问题选择以及工作推进计划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王瀚就报告内容与国家战略布局、时事热点的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胡明久转达了校领导对高之国、王瀚二位专家给予报告编写工作悉心指导的诚挚感谢,以及对报告编写全体参与者辛勤付出的高度肯定。他强调,要进一步统筹做好内外工作协调,系统谋划《报告(2024)》的编、统、审、印各环节工作,学校将积极做好全过程保障和对外宣传展示工作。 报告执行主编李国强教授通报了《报告(2024)》编写工作进展,提出了相关工作考虑。与会人员就负责章节编写思路进行了说明和交流。 据悉,《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作为我国涉海领域内首部系统介绍和阐述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情况的智库蓝皮书,是海大智库汇聚学校涉海学科领域专家智慧力量,精心打造的智库品牌产品。《报告(2023)》中英文版分别于2023年7月30日和2024年3月15日举行发布活动,并荣获CTTI(中国智库索引)2023年度“智库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和舆论影响,提升了海大智库影响力,也很好体现了海大智库专家在涉海领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研究能力以及学校在交通、航运、海事海商等学科领域的独特优势。对于政府部门和涉海事务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决策参考性、业务指导性,对海洋法治复合型人才培养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报告(2024)》中文版计划在今年7月份之前完成出版工作。
5月29日,中国宇航学会临近空间产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蹇锡高院士、中国工程院欧阳晓平院士出席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临近空间产业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工委会工作条例》,讨论了专委会未来工作计划。在工委员成立大会上,我院张超汉教授受聘为第一届临近空间产业工作委员会委员。 会上,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志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蔡榕、中国政法大学学院孔得建副教授(张超汉教授临近空间法治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代表课题组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宣介团队成果。张超汉教授临近空间法律问题研究团队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广大产业界委员的关注和肯定,后续团队将加强与临近空间产业界的联系,深入参与工作委员会有关临近空间监管和法律规制问题的科研、咨询与培训工作。
2024年5月23日,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暨分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民航大学学术中心召开,航空器安全性与适航、航空器维修、空域与空中交通管理、机场、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航空安全管理、通用航空、航空法等8个分委员会成立并启动各自编制工作。 在分委会成立大会上,中国民航大学校长、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水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航空法分委会主任委员王瀚教授共同为受聘航空法分委会的委员颁发聘书。我校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超汉教授和航空法治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周亚光副教授受聘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航空法分委会委员,聘期五年。 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航大学校长丁水汀致辞。丁水汀在讲话中指出,民航名词审定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行动纲要》的有力行动。分委员会委员作为所在领域权威专家,在名词审定工作中至关重要。分委员会的工作质量,将决定整个民航名词审定工作的质量。 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航空法分委会秘书长、中国民航大学yh86银河国际院长郝秀辉主持航空法分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王瀚主任委员做航空法名词编审工作安排,全国民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航局政法司副司长吉大鹏就民航法规体系名词编审发表专题意见,参会委员分别就民用航空名词遴选范围、标准、依据和释义方式等问题发表意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是1985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代表国家审定公布各学科专业领域科技名词的全国性机构,旨在规范科技名词阐释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标准化建设,反映国家科学技术核心术语及其实践最新发展动态,是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24年5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导、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主办、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协办的首届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司法协作“13+2”论坛在重庆召开。我校校长范九利受邀参加会议并致辞。 范九利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在涉外法治体系和平台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以及学校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举措和成果。他表示,学校将针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实践需求,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司法保障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依托学校的基地平台资源,继续加强国际运输和物流经济、反恐和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事务治理等特色优势领域的法律研究,强化沿线国家法律数据库、域外法查明机制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在规则创新、司法协助和法律服务合作方面增强共识、务实合作,为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制度型对外开放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重庆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全国、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我校、西南政法大学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重庆部分法院领导、法官共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司法服务优化、共议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司法协作深化,以高质量司法护航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目标,展开专题研讨。在第二个专题“司法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中,我校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瀚教授作为与谈人做了交流发言。
5月23日,校党委公布了第三批党建工作标杆学院样板支部和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名单。我院国际公法教研室党支部入选学校第三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名单,国际经济法教研室党支部入选学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这是我院党建“双创”工作取得的又一佳绩。 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整体提升和品牌塑造相结合,深入总结凝练特色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国际公法教研室党支部成员潘俊武等教师获评第二批“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际经济法学》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国际法学》被评为陕西省一流课程。学院党委先后获得“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我校师德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委”等荣誉称号,学生第一党支部先后获得“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我校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我院共有2个党支部入选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名单,其中学生第一党支部为学校首批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名单中唯一学生党支部,1个党支部入选学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学院党委获批学校第一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此外,学院党委坚持选树典型,以强化品牌建设为抓手,打造“明德党员工作室”思政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党建品牌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进一步推动学院党建“双创”工作上台阶、提水平、见成效。 下一步,学院党委将以此次获批为契机,对标对表建设标准,推动党建与业务两融合两促进,进一步强化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示范带动作用,充分推广运用党建“双创”建设成果,推进党建工作和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障。